黄冈学校大全黄冈大学大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 地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
  • 电话:8345127
  • 邮编:436100
  • 网站:暂无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网址
点击查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学院简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几百位将帅的故里、闻名中外的教育之乡黄冈,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大京九、鄂黄长江大桥、鄂东江北一级公路与学院相邻,长江、巴水在这里汇聚,交通十分便利。学院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图书120余万册,微机2200多台,校内实训室、实训中心实8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00多个,并拥有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设有八院、一部,丹迪莱国际关系学院。在校生22000余人、被誉为高职教育普及的一个神话,学院成就于长江流域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之上,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历程,进入了品牌建 设和发展阶段,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冈市是湖北省第一农业大市、第二人口大市、第二建筑大市,地处鄂豫皖赣四省交汇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6个。建有校外实习基地266个、就业基地近1000个,有附属医院1所。学院教职工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6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78篇。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400多种,承担国家、省级教科研项目68项。2007年,“春缈”茶叶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

学院建有国家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8个,校级示范专业9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课4门,省级(含教指委)精品课20门,校级精品课78门。学校坚持对证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58号)”、“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站(17001238号)”、“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420076考点)”。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法多样、特色鲜明,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学院充分利用黄冈红色资源、人文资源、教育资源,实施“红色精神家园”创建工程。对学生实施成人成才的“两成教育”及父子情、手足情的“两情教育”;注重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四职教育”;建立上课率、及格率、毕业率、就业率的“四率考核”长效机制;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着力推进“创造家的环境、提供家的服务、营造家的温馨、培养家的情感”的“四家建设”,让师生在情景中体验,在劳动中锤炼,在合作中进步,在交流中提高,出现了全院上印度、日本、埃塞俄比亚、乌克兰、荷兰等国家有关高校、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职业教育交流、师资派遣、留学生培训;与黔南民族职院、宁夏工商职院等8所中西部高职院校建立对口支援和交流合作关系。

学院从2003年着手建设“511”工程开始,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做基础性工作。2004年12月正式启动评建工作。学院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估工作方针,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动员、组织全院师生员工,不断增强评建意识,积极投身评建工作,并且在评建进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边评边学,边学边改,边改边建,不断地明晰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建设,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办学质量,为实现评估目标,推进学院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院以来,学院扎根老区、服务老区、建设老区、回报老区,为大别山区及周边地区输送了10余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黄冈市乃至大别山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湖北省职教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温家宝总理两度视察黄冈时,考察了学院农业技术推广基地;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曾亲临学院考察,充分肯定了学院在职教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校容校貌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地处风景秀丽的南湖教育区,北依省级黄冈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临南湖农场,占地面积1200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设8院、2部,开设53个专业,在校生20000余人(2013年)。学院设有省级高校标准化食堂、省级标准化公寓楼群、现代化教学楼群和多功能图书、体育场馆,为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工作和娱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成果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立足黄冈市,对接大武汉,面向大别山,服务大农业,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效益。在大别山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特别是在黄冈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进而走向现代新型工业化城市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了科技人才优势。组建了由41家企业和16所职业院校参与的黄冈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参与科技扶贫与开发;开办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校企合作研发,打造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建立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参与公益事业等途径,为促进黄冈及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黄冈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森工、机械电子6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年推广实用技术146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9000万元;累计培训社会人员10万余人,开展了各类培训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工作。学校荣获“2005年度黄冈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2007年度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品牌基地”等称号。2009年获“全省阳光工程实施五周年先进单位”。学校11名教师成为湖北省农业科技110首席专家、黄冈市科技顾问。学校正积极实施“十百千万”社会服务工程:即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实现了高职教育与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相互促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服务老区经济发展。在应用技术研究、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方面成效显著。10余年来,学校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1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118项,主持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3项,主持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项,与企业横向合作开发项目11项。获各类科研、技术成果奖励62项,其中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0项。获国家专利8项。学校教职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00篇。公开出版教材和专著400多种本,其中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28部,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18部。自主研发的“龟山松萝”、“春缈”茶叶多次荣获“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春缈”茶叶于2007年荣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2008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获“2009年世界绿茶评比会”金奖。

师资力量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学院着力培养“双师”素质、多元角色的师资队伍,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79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21人,“双师素质”教师399人;建有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常年聘请240余名兼职教师来院授课,其中,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名校聘请了12名知名院士、教授为学院客座教授,聘请外籍教师8人,聘有11名楚天技能名师;选拔400余名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建成兼职教师资源库,形成了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院优势

生源广阔

学生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8个少数民族。

毕业生就业率高

200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就业率40多个百分点、就业率达98.1%,200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7%,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扬,200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65%。名列全省高校前茅。

该院已在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广泛而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并进入岗位优化期。已安置学生的情况:80%以上专业对口;60%以上为文员岗位、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试用期内,70%的学生月薪900元以上,15%的学生月薪1500元以上,15%的学生月薪在2000元以上。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专业家组对该校就业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论是: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就业市场拓展充分;就业成效显著。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实现了承诺:凡该院品德良好、成绩合格、技能过硬的毕业生,只要本人愿意,家长同意,学院100%地推荐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

教学质量居前列

学院组建以来,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及实验室建设评估,其中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为全省一次性通过的14所高等院校之一,近几年来,该院实施“三强”战略即“强师资、强专业、强技能”,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教材及课程整合,成效显著。该院学生在全国英语及计算机历次等级考试中,参考率、累计过关率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2005年,计算机考试及及格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学生动手能力强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对证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院每系均有一幢实习实训大楼,每个骨干专业都有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实验室已通过省教育厅的合格评估。2003年该院在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中成为全省办公高级证书首位获得者学校。2004年在全国电子、数控、电子商务、微机调试等大赛(湖北赛区)技能比赛中,该院学生均获得优异成绩,其中团体、个人一、二、三等奖8人次。2005年学院代表队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湖北省二等奖、湖北省第四届移动梦网杯互联网知识大赛第二名,首届全国电子商务大赛团体赛湖北赛区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篮球联赛暨中国大学生CUBA外围选拔赛男子丙组第四名,女子丙组冠军。

就业资证教育条件优越

学院积极应对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已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4254考点)”、“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点(42344考点)”、“全国实用英语考试考点”、“全国公共英语考试考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58号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设)”,学生取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获证率达95%以上,2005年度,学院获“职业技能先进单位”称号,为学生就业和选择就业创造了优越条件。

“订单教育”

学院“订单教育”起步早,效果好。第一、二、三批“订单教育”班已成建制履约就业上岗;2006届、2007届毕业生有6个订单教育班相继履约开班。就业实习的改革推进了“订单教育”工作,“订单教育”拓宽了就业渠道,捷足先登就业市场,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中国教育电视台制作了专题节目,推广这方面的经验。

搭建了“立交桥”

学院已形成了以普通大专教育为主,专升本、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并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联合开办了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合作项目,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了互派留学生、科教合作关系。学生继续深造通道畅通,学院成为继续深造青年“升本”或出国留学的起跳板。“专升本”录取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推行“两情”“四家”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实施既要成人又要成才的“两成教育”,在学生管理上实施“两情”(父子情、手足情)管理,建立了“四率考核”(上课率、就寝率、及格率、事故率)的长效机制。在后勤方面,强化“四家”服务理念,即“创造家的环境,营造家的温馨,培养家的情感,提供家的服务”。受社会、学生、家庭的普遍赞扬。学院连年被评为市级安全文明单位。2002年,被省教育厅领导部评为“全省职教先进单位”,2003年,被湖北省权威统计机构评为“质量、诚信、服务满意率三优单位”、“湖北市场杰出单位”,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美誉高校”(全省十五所,与武大、华科大同列)、“湖北省最具影响力的学校”,被省综治委等部门评为“省级安全文明校园”,2005年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中国一流高职院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最佳文明单位”。被中国消费者调查中心评为中国“百家诚信院校”,被省统计局评为“湖北省分行列十强”单位,再度评为“湖北省美誉高校”(全省10所,与武大、华科大、武汉职院同列)。被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称号(全省16所,与武大、华科大、武汉职院同列)。

校企合作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国家扶持的影视动画、3G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其中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作为院校的重点改革专业,引进国内领先的四维公司专业课程体系,按照重点教学改革专业的一流标准对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项目开发室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扩张。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张鹤桥

张鹤桥男,湖北黄梅县人,政治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历任黄梅县卫生局股长,县老干局局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麻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黄冈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红安县委书记。

在卫生系统工作期间,就医院管理工作在全国医学会主办的报刊杂志上发表10余篇论文。在组织部门工作期间,参加了中央组织部组织的全国农村党员党课教材编写。在报社工作期间,曾担任湖北省报业协会理事。在红安工作期间,曾担任董必武研究会副会长。

校长:陈年友

陈年友男,1956年2月出生,汉族,湖北武穴市人,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3年3月参加工作。现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会员,湖北省科研优势与特色领域“杂环化学”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黄冈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湖北省高职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年友同志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对高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的全过程都比较熟悉,有着丰富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经验。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和规范化建设,办学治校卓有成效。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成果较多。在教学方面,以化学教育和计算机教育为主,现为省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的主讲教师,历年来教学评价均为优秀,先后指导学生获省优秀大学生科研成果奖6项,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6次。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卟啉-肽-蒽醌化合物及其配合物的微波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等项目2项、省教育厅重大科研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1项、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6项;主编教材及参考书6部,公开发表《系列二肽链键联的卟啉-蒽醌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微波合成及电子转移性质研究》等研究论文百余篇,熟悉物质的合成、分离、分析与鉴定工作。获国家专利5项,省级科技鉴定成果1项,黄冈市科技进步奖2项。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常深入黄冈各县市进行科技攻关调查,为建立黄冈市科研课题库做了大量工作,被黄冈市政府授予“黄冈市科技十强带头人”。受邀参加了渤海大学等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党委副书记:王维华

王维华男,1957年8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商业经济系毕业,副教授职称。

现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学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纪委、监察处、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工会、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及审计处工作。

长期从事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先后撰写了《论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对策》、《论学生厌学表现、原因及对策》等论文,编著了《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党的基础知识教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学生读本》、《形势与政策专题讲座》等专著,所撰的多篇论文获省高等教育研究会奖励。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被授予黄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副校长:段院生

段院生副校长,1990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2000年9月至2002年3月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油菜育种生物技术研究,2002年3月至8月在湖北大学生科院访问研修植物克隆及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代表作有:一、《小麦不同轮回选择方案的遗传改良效果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12(2):95-100)(该文被国际粮农组织《AGRINDEX》收录);二、《甘蓝型油菜杂交种亲本指纹图谱分析》(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24(2):5-9);三、《用RAPD标记鉴定甘蓝型油菜杂交种H9909的纯度》(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21(4):301-305);四、《甘薯块根生长调控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2):14030-14032,14083)。

副校长:熊发涯

熊发涯男,汉族,湖北新洲人,1963年7月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硕士学位,教授,2008年度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黄冈市计算机协会副理事长。

现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分管教务处、骨干院校建设办、教学评估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协助校长分管职称评聘工作。

在执教和教学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具有针对黄冈老区特点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特色,积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与规律,将工作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融入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之中,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主持建设的课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2008年省级教学团队;完成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教材9本,其中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专著1部;参与专利发明2项。

副校长:万俊华

万俊华男,汉族,湖北浠水人,1961年5月出生,副教授职称,中共党员。历任原黄冈财校教研主任、教务科副科长、科长、办公室主任兼财务科长。黄冈职院组建后,任计划财务处处长,兼任院机关党总支书记,后调任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2008年6月调任黄冈卫校党委书记兼校长。

现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分管计划财务处、校办产业开发中心及国有资产管理处工作。

先后承担过物价学、企业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会计、贸易谈判等十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成功主持创办了市场营销专业。学院组建初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构建学院新的财务运行体制,妥善化解历史债务,多方筹措资金保招生、保学院正常运转、保职工工资发放,促进学院财源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任机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期间,组织教职工在学生职业养成教育、专业技能教学改革、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参编了多部教材,著有《企业定价学》。

工会主席:郑柏松

郑柏松男,汉族,湖北英山人,1971年9月出生,199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硕士学位,副教授职称,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历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人事处)副主任科员、副部长、常务副部长、人事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等职。

现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分管学生工作处(团委)、人事处、保卫处(综治办)工作,协管党委组织部及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工作。

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承担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研究国家星火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主持研究校级课题3项,主持编制了《黄冈市2008-2009年紧缺人才需求导向目录》,成为“武汉城市圈第四届人才联席会议”上的亮点材料。参与了《黄冈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编写工作。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荣获黄冈市政府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被黄冈市统战部评为“统战工作先进个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其事迹曾以“在平凡中大写人生”为题被省高校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作为典型予以宣传。

党委委员:胡燕

胡燕胡燕,女,汉族,湖北英山人。1970年8月出生,1991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硕士学位,副研究员,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理事,黄冈市第四届党代表。

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工作、党务工作,从1999年起,先后任黄冈东坡赤壁管理处政工科长、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副书记、监察处长、审计处长、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组织部长等职务。现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分管办公室、机关工作及图书情报工作。

主讲《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主持校内科研课题1项,参编东坡文化研究作品3本,发表论文20余篇。

校长助理:刘东山

刘东山刘东山,男,湖北新洲人,1970年11月出生,199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副教授职称,湖北省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理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类专业群校院(企)合作理事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管理及教学工作,历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工作处处长、学校办公室主任、医药卫生学院院长等职,现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助理、医药卫生学院院长(正县级),分管招生工作。

主讲《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方法》、《纳税业务核算》等课程,主持参与省级教科研课题2项,院级教科研课题2项,近年来参编教材5种(本),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校长助理:夏学文

夏学文夏学文,男,汉族,湖北武穴人,1971年9月出生,1992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硕士,教授。黄冈市第三届学术带头人,湖北省社会科学界青年学者,入选湖北省年轻干部(高校管理类)成长工程。兼任全国商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商管理专业教指委副主任、湖北省职教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职教学会教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助理兼教务处长、示范院校建设办公室主任。分管质量管理处,协管骨干校建设工作。

主讲《管理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是校级教学名师。主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湖北省试点项目1项,主持参与省级教科研课题9项、院级教科研课题8项。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主、参编教材7种本,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3篇。获全国优秀职教论文二等奖1项、湖北省社科期刊第十三届优秀作品三等奖1项、黄冈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文化传统

院徽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徽以地名“黄冈”之汉字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大写字母“H”和“G”为基本框架。以绿色为底色,红、黄、绿为基本色调,同时用中英文字标名学院全称,整个图形为圆形。

“H”与“G”的构成,说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是具有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教育十分发达的黄冈,学院既深得黄冈地气之灵,又成为发达的黄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H”衍生为成才之路,学院为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铺就阳光大道。为学生搭建通向社会、谋求发展的桥梁,铸就成功之路。“H”中间一横衍生为一展翅飞翔的大鹏鸟,形为“V”意为胜利,同时体现了学院“一主两翼”的大鹏鸟战略思想。同时,“V”衍生为一本翻开的书,意为学院师生正在追求知识,探求真理。“H”与“G”之变化“C”,分别为英文单词“高”和“大学”第一个字母,有高等学府之涵义。

图案底色为绿色,代表着希望,有温馨之意。表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充满希望。广大师生员工在这个在家庭中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整个图案给人以清新愉快的感觉。无边之圆形图案喻意师生员工发展空间无限,奋斗空间无限,成功机遇无限。

院训

崇德、强能、务实、创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崇德,出自《书·武成》:“崇德报功”,本意是崇尚有德者。“崇德”,即是指推重品行、品德。崇德反映了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以德治校的办学理念。党提出“以德治国”,是崇德的思想基础。“德惟治,否德乱”(《尚书·甲天下》)。德是最高的治政行为要求。治理国家如此,治校也仍然如此。在新时期,学校对于教育对象来说,崇德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服务社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教育者来说,崇德就是要修身养性,师德高尚。

强能,就是强化能力。“能”就是能力、才能、亦指有技能、有才能。学院从事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学院的主要特点和特色。学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强能符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每个学生均应具有一技之长,能够成为某个行业或岗位的能手。对于教育者来说,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专业教师要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务实,是由“实事求是”转化而来,源自于班固《汉书·河涧献五传》。务实,就是致力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教学和科研、各项管理都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办好每一件事。对于学生来讲,无论学习知识,还是实践技能也要有务实的精神,学好知识,掌握技能。对于教育者来讲,从事教学和科研,要一丝不苟,不能有半点虚假。代表着学院教师治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

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源泉。学院正处在一个发展建设的重要时期,因此,要用改革的精神,超常规的胆识和胆魄,发展和建设学院。特别是在511工程的建设中,要敢于争先,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学生来讲,在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中,不固步自封,不墨守成规,永不停息地追求新高。对于教育者来讲,要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自我,实现教学创新,科研创新。崇德是方向,强能是目的,务实是方法和手段,创新是动力。

相关新闻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际软件学院

国际软件学院成立仪式2012年9月12日上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厚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国际软件学院在学校奉贤阁正式成立并揭牌,揭牌仪式由副校长汪晓凌主持。

仪式上,陈年友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介绍了学校与武汉厚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基础,要求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为国际软件学院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积极稳步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同时要求电子信息学院要以办好国际软件学院为契机,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人才培养模式辟出新径。吴简珍总经理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成果,充分肯定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作的贡献,并表达了对合作的良好祝愿。学生代表汪华代表2012级全体新生感谢学校为他们提供了这一培养“高端IT人才”的平台,表示一定要抓住良机,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决不辜负厚望。最后,张鹤桥书记与陈相阳董事长为“国际软件学院”揭牌。整个仪式在隆重热烈的氛围中进行。

此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厚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国际软件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之举,国际软件学院的建设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新思路、创办学新模式为宗旨,以提高办学效率为目标,依托人才基础支撑创新高地,真正实现高端IT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